巨笔微雕壮丽的强军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繁荣发展强军文化,强化战斗精神培育”的阐述,是军队文艺找准强军“战位”的时代坐标,也是强化担当作为的旗帜方向,对繁荣和发展新时代军事文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回顾历史,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关头,独具特色的军事文化之所以能够如同精神火炬、冲锋号角,激励全军将士披荆斩棘、英勇奋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就是因为其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全军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军队文艺工作者要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中,为强国兴军发挥更大更好作用。
一是当好习近平强军思想“宣传员”。注重用先进军事文化培育官兵、锻造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军队文艺工作者要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斗志,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创作推出生动感人、鼓舞人心的军事文艺精品,积极发挥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坚定官兵忠诚维护核心、矢志奋斗强军的理想信念。
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军队文艺工作者要深化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进一步培塑政治忠诚、掌握思想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军事文艺要积极回应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召唤,回应人民群众对强军事业的热切期许,全景式反映广大官兵的奋斗成长、人民军队的踔厉奋发,创作更多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与官兵同心的文艺精品。通过提升生活厚度、情感温度、审美高度来增强文艺力量,让人们看到新时代革命军人听党指挥、奋进一流的崭新风采。
二是当好强军文化的“司号员”。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强军文化的引领和鼓舞。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文艺必须紧盯强军目标,把服务备战打仗作为根本着力点。当今世界,战争形态日新月异,军事文艺工作者必须紧盯战场之变,锻造过硬本领,加速实现能力素质的“升级换代”。
在催人奋进的强军鼓点中,全军官兵都在进行一场强行军、急行军。军事文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责任,要求最大可能贴近、聚焦战场实战,在更大坐标系上讲述强军故事。面对改革强军惊涛拍岸,面对形势任务深刻变化,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何反映改革强军的伟大进程,如何突破军事文艺的创作瓶颈,谁能敏锐预判,谁能率先转型,谁就能抢占强军文艺创作的制高点。这无疑对军队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感、判断力和预见性提出更高更难的挑战,亟须乘势而变、与时代同频共振。离开火热的强军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强军时代的文艺精品不在书本上,不在材料里。只有投身火热的练兵备战一线,追赶铁流滚滚的兵车,不是以“创作员”头衔去采访,而是以“战斗员”身份去体验,了解不同类型部队,熟悉联合作战文化,才有可能记录改革强军的伟大征程,讲述当代军人的奋斗拼搏,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军事文艺精品。
三是当好建军百年的“书记员”。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文艺工作者创新突破的勇气有多大,往往决定作品能够走多远;文艺工作者站得越高,塑造的人物看得越远。巨著《人间喜剧》因为描写了一幅法国社会变革时期的历史画卷,而使巴尔扎克被誉为记录法西兰社会的优秀书记员。
90多年来,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希望,在血雨腥风中奋起成军,在硝烟烈火中百炼成钢,筑起坚不可摧的热血长城,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雄伟史诗,也是不可多得的创作资源。强军事业的阔步迈进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强烈呼唤更多优秀作品。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投身火热生活,拥抱伟大时代,创作推出更多强军文艺精品,奏响更加恢宏的强军乐章。
今天,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如军事训练改革、武器装备更新、官兵主体成分改变等,都为军事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素材。要把创新“标尺”定在确保战斗力提升上,把创新“准星”瞄在时刻准备打仗上,创作出更多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拿出更多凝神聚气的优秀作品,激励广大官兵的强军意志,培育新时代战斗精神,让新时代官兵形象焕发新的光彩。
全景记录建军百年的伟大征程,巨笔微雕人民军队的强军画卷,军队文艺工作者承担着艰巨复杂的时代重任,肩负着无比光荣的使命担当。这是一场贯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代大考,更是一场检验能力、觉悟和境界的精神大考。对于今天处于改革“进行时”的强军文艺创作,军队作家和艺术家其实是与改革转型中的广大官兵同步成长、互相见证、共同进步。军队文艺工作者要从战略规划、转型建设、使命任务和练兵备战等全方位书写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在创作中不断强化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创新驱动等思维理念,能够统筹表现联合作战内容。只有身入、心入、情入,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创作好作品,才能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体系和文化自觉,用更雄阔生动的笔触讲述人民军队的光辉征程,以坚定步履迈向打赢未来战争的文学战场。(王龙)
《籀古绎新——严复的书法世界》海峡两岸新书发布******
东南网1月8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8日,“籀古绎今守正创新”纪念严复诞辰169周年活动暨《籀古绎新——严复的书法世界》海峡两岸新书发布会活动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福州市严复翰墨馆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纪念严复诞辰169周年,以严复所留下的珍贵墨迹为载体,集聚海峡两岸严复后人与专家学者,共同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体悟先哲科学与爱国的精神,感受严复书法的艺术之美,宣传展示严复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当代价值,讲好传承保护发展闽都文化的福州故事。
赠书仪式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出席活动人员观看严复书法作品视频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摄
严以振教授宣读致辞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活动现场,严复侄孙、福建省委党校原科技教研部主任、教授严以振宣读了严复曾孙严正的书面致辞,纪念缅怀严复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历史功绩,弘扬严复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求索,并期望严复精神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能持续提升,让严复的思想能在未来闪现更加耀眼的光芒。
福州市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致辞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福州市鼓楼区委书记黄建新在致辞中表示,严复的科学与爱国精神是鼓楼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楼将继续深入挖掘严复文化内涵,将严复文化与弘扬闽都文化、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多形式宣传推介严复思想,助力福州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最美窗口”。
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宋建晓致辞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福建江夏学院党委书记宋建晓在致辞中表示,《籀古绎新——严复的书法世界》从笔画墨法、结构章法、严谨肆意间,体现了严复的浩然与清雅、荡气与敞亮。呼吁进一步赓续先辈先贤的精神,将严复的思想与精神化作攀登的阶梯,用思想的通透、爱国的情怀、历史的厚重、艺术的抚慰,照亮奋进新征程的坦途,推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研讨会现场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 摄
在《籀古绎新——严复的书法世界》新书研讨会上,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凡,著名艺术评论家、古代书画研究专家何光锐,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东树,福州市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等专家学者共同从严复临古书帖中,探讨严复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与坚持;从严复条屏、对联、扇面、信札、译著等作品中,探讨严复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应加强严复文化的保护、研究、宣传与推广,不断挖掘福州城市文化内涵,推动提升闽都文化影响力。
福州市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现场致辞 东南网记者 张立庆摄
福州市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介绍,历经十多年时间,搜集了三百多篇严复的真迹,内容包含对联、中堂、英文信件等等。“严复非常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他临的这些帖子书法基础是非常扎实的,所以我们想借此新书的发布,最主要是致敬严复、肯定严复、重温严复,汲取他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展示。”郑志宇表示,下一步,严复翰墨馆将走进海峡两岸百所高校,开展相关展览、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更好的传播严复思想。
活动还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研究严复思想文化与书法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关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宪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中国书协第八届副主席叶培贵、台湾著名历史学者黄克武等发来了祝贺视频。
本次活动由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研究会指导,福建新华发行集团、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福建省出版对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运营有限公司、福州市鼓楼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州市严复翰墨馆承办,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协办。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